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郑成功 郑成功〔明代〕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穿着素缟制成的丧服的军队,面对大江起誓:定要消灭敌人。指挥雄兵十万,气吞万里东吴。
试看我丢下马鞭,长江天堑变成坦途,不信中原不能光复。

注释
讨:讨伐,征讨。满:指满清统治者。
瓜州:在今江苏省长江北岸,江都县南面。
金陵:今南京市。
缟(gǎo)素:素缟。指穿着素缟制成的丧服的军队。
灭胡:消灭敌人,这里指满清统治者。
雄师:英勇的军队。
天堑:天然的壕沟,这里指长江。《南史·孔范传》:“隋师将济江,群官请为防备,范奏曰:“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据史书载,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郑成功之父郑芝龙见清军势大,准备不战而降,郑成功跪哭劝阻,父不听,降清。年仅二十三岁的郑成功,感到莫大耻辱,悲愤至极,跑到孔庙前,烧掉自己的青衣(儒生之服),挂起“招讨大将军”和“三军司令”两大旗,示抗清复明而血战到底之志。永历十三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同张煌言合兵十七万,从海上大举北伐,直取南京,收复瓜洲、镇江。同年6月13日至15日在焦山设坛,祭祀天地、山河,为表达他誓死灭清复明的决心,挥笔写下了这一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赵小文.中华古诗词鉴赏: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第378-379页

赏析

  这首诗首句写三军祭祀誓师的悲壮场面,次句用夸张手法极言起义军气势之盛,第三句借用典故来形容义军将士众多,声势浩大,突出军威之壮,末句表达了抗清的必胜信念。全诗一气呵成,语言激昂豪放,雄健有力,洋溢着英雄豪情。

  “缟素临江誓灭胡”句描绘出诗人亲率三军面对滚滚长江水,衣冠似雪哭声百里,举哀祭祀,誓死灭胡的悲壮情景。“雄师十万气吞吴”句中“雄”和“十万”言其气势浩大,可以吞掉整个“吴”地,表达出诗人灭清的雄心壮志。

  诗人描绘出誓师的悲壮场面尚不足以表明灭清的决心,于是又写出“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两个双重否定句,进一步肯定抗清必胜。这里,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写三军祭祀誓师的悲壮场面,次句用夸张手法极言起义军气势之盛,第三句借用典故来形容义军将士众多,声势浩大,突出军威之壮,末句表达了抗清的必胜信念。全诗一气呵成,语言激昂豪放,雄健有力,洋溢着英雄豪情。

郑成功

郑成功

(1624—1662)福建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郑芝龙子。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号“国姓爷”。南明隆武二年,阻父降清无效,移师南澳,继续抗清。永历帝立,封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十三年与张煌言合兵,大举入长江,直抵南京,东南大震,旋为清兵所败,退还厦门。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进兵台湾,驱逐荷兰侵略军,次年收复全台。不久病卒。 4篇诗文  4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周较书宗道主吾塾自吾弟以及吾儿去就十余年因竹请题寓情有咏

沈周 沈周〔明代〕

一别清风又十霜,重来三径未全荒。
此君已觉垂垂老,稚子今看稍稍长。
书简漫消新岁月,渔竿不厌旧沧浪。
试呼浊酒歌淇澳,昨夜疏帘雨正凉。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行香子·芙蓉

高启 高启〔明代〕

如此红妆,不见春光,向菊前、莲后才芳。雁来时节,寒浥罗裳。正一番风,一番雨,一番霜。
兰舟不采,寂寞横塘,强相依、暮柳成行。湘江路远,吴苑池荒。恨月濛濛,人杳杳,水茫茫。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初至茂屿呈张大司马

沈九畴〔明代〕

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重。
山过雨声侵薜荔,风吹秋色满芙蓉。
湖天浩渺悬孤屿,海日东南引万峰。
岂是桃源无路到,扁舟今日使人逢。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